技術前沿

您的位置:主頁 / 客戶案例

4Cr5MoSiV鋼壓鑄模[論文]

發(fā)布日期:2021-05-25 09:07:16瀏覽次數(shù): 654 金屬3D打印服務

 4Cr5MoSiV鋼壓鑄模[論文]

  摘要:設計了4Cr5MoSiV鋼壓鑄模碳氮共滲的熱處置懲罰 工藝,在熱處置懲罰 嘗試獲得 數(shù)據(jù)的根本上,對4Cr5MoSiV鋼的強化機理進行了剖析 :為提高4Cr5MoSiV鋼壓鑄模的利用 壽命供給了理論和實踐支撐 。 環(huán)節(jié)詞:壓鑄模 利用 壽命 4Cr5MoSiV 碳氮共滲

  4Cr5MoSiV鋼是一種壓鑄模用鋼,可用于壓鑄以鋅、鋁、銅合金為材料的工件。壓鑄鋅合金時模具型腔溫度不跨越 400℃.而在壓鑄鋁合金時模具型腔的工作溫度高達600℃。棋具主要掉 效情勢 是粘模、熱疲憊 、拐角和夾角叢銳邊處開裂、磨損或侵蝕 等。壓鑄銅合金時,模具型腔溫度更高達750℃以上,對棋具要求有更高的熱強性和熱疲憊 抗力。

  為了提高模具利用 壽命,可從模具的設計、模具熱處置懲罰 及模具的準確 利用 等3個方面著手。本文從4Cr5MoSiV鋼特征 動身 ,以熱處置懲罰 實驗 為根本,鉆研 了4CrSMoSiV模具鋼的熱處置懲罰 及模具的外面 強化的方式 。

  1 4Cr5MoSiV鋼壓鑄模的熱處置懲罰

  4Cr5MoSiV鋼壓鑄模的制造工藝線路 一般足:鑄造 →球化退火→機加工→去應力退火→淬火→回火→鉗修等。

  1.1 球化退火

  對4Cr5MoSiV鋼壓鑄模坯料采取 球化退火可改良 組織、消弭 內(nèi)應力,為終究 熱處置懲罰 作優(yōu)秀的組織預備 。球化退火工藝如圖1所示。退火工件加熱至840℃-860℃保溫后,以小于25℃/h冷卻速度冷至500℃以下出爐空冷,如許 可獲得 平均 的球化退火組織,硬度≤229HB。

  1.2 消弭 內(nèi)應力退火

  4Cr5MoSiV鋼壓鑄模在機加工成形進程 中,因為 被加工外面 層的冷卻硬化及外面 層金相組織轉變 等身分 均使工件發(fā)生 很年夜 的內(nèi)應力,內(nèi)應力的存在極年夜 影響了壓鑄模熱處置懲罰 質(zhì)量,是致使 壓鑄模淬火變形乃至 開裂的主要 身分 。是以 4Cr5MoSiv鋼壓鑄模在淬火前 須進行消弭 內(nèi)應力退火處置懲罰 。內(nèi)應力退火工藝如圖2所示。加熱時采取 轉變 加熱速度,即先慢(100℃/h)后快(150~200℃/h),加熱至退火溫度(650-680℃),保溫后隨爐冷卻。   

  2 4Cr5MoSiV鋼壓鑄模碳氮共滲的外面 強化

  憑據(jù) 4Cr5MoSiV鋼壓鑄模的工作特征 ,為了提高4Cr5MoSiV鋼壓鑄模的利用 壽命,須從提高4Cr5MoSiV鋼的強度、韌性及表層耐磨性動身 。為此,實驗 了4Cr5MoSiV鋼的碳氮共滲處置懲罰 。

  2.1 試樣制備

  試樣取自∮40mm 4Cr5MoSiV鋼,用鋼化學成份 見表1。原鋼緞打后經(jīng)850℃球化退火,退火后加工成∮25mmxlOOmm的試棒。

  2.2 碳氮共滲

  4Cr5MoSiV鋼試樣碳氮共滲實驗 在滲碳爐中進行。碳氰共滲采取 三乙醇滴注。共滲時候 2~4h。試棒共滲出爐后,空冷加熱到1020℃汕淬,或 熱棒出爐直接加熱至1020℃油淬。共滲工藝如圖3所示。

  2.3 4Cr5MoSiV鋼實驗 成績剖析

  實驗 成績見表2、圖4。

  由表2可知:4Cr5MoSiV鋼試樣經(jīng)碳氮共滲淬火后硬度高于未經(jīng)共滲處置懲罰 時的淬火硬度,鋼試樣碳氮共滲淬火后,試樣外面 硬度略低于次外面 硬度,然后嚴緩過度到根基 (體)硬度(見圖4)。發(fā)生 這類 緣由 是因為 氮原子自外面 向內(nèi)散布 ,同時表層殘存 奧氏體增多的成績。

  2.4 強化機理

  碳氮共滲強化4Cr5MoSiV鋼是因為 :①提高廠表層碳氮濃度;②碳氮化合物散布 平均 ;③外面 層及亞外面 層殘存 奧氏體數(shù)目 適合 ;④平緩的硬度梯度。

  3 竣事 語

  (1)4Cr5MoSlV鋼經(jīng)由 碳氮共溶及淬火后,獲得了高的基體強度、高的外面 硬度、平緩的過渡梯度。

  (2)在不異外面 硬度環(huán)境下,經(jīng)由 碳氮共滲及淬火回火處置懲罰 后,心部具有高的韌性及熱疲憊 強度,對 提高4cr5MoSiV鋼的機能 有很年夜 感化 。

  (3)4Cr5MoSiV鋼共滲可在井式氣體滲碳爐中進行,操作利便。

  參考文獻

  1 《熱處置懲罰 手冊》編委會 熱處置懲罰 手冊(第2卷) 北京機械工業(yè)出書 社,1991.

  《模具制造》2004年第5期

查看更多 >>

技術前沿